您好! 请 登录 | 注册
专家/特需门诊
李玮
李玮 主任医师 讲师

擅长: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亚急性甲状腺炎、慢...

王任飞
王任飞 主任医师

擅长: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

郑薇
郑薇 副主任医师

擅长: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王任飞
王任飞 副主任医师

擅长: 131I治疗Graves甲亢及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

王澎
王澎 副主任医师

擅长: 甲状腺疾病诊断和治疗,131I治疗Graves甲亢...

董峰
董峰 副主任医师

擅长: 核素SPECT影像诊断,甲状腺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孟召伟
孟召伟 副主任医师

擅长: 各种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应用放射性核...

柴锦燕
柴锦燕 主治医师

擅长: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核医学科主治医师

李承霞
李承霞 主治医师

擅长: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核医学科主治医师

侯莎莎
侯莎莎 主治医师

擅长: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核医学科主治医师

本科室开设19个专家/特需门诊, 查看全部排班

热门咨询医生

科室信息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核医学科于1958年建科,是全国首批开展核医学临床工作的单位之一,也是天津市临床核医学的发源地。现为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学科,2003年加入211工程重点学科。经过近50年的建设,现已成为具有国内先进设备和雄厚技术力量的现代化学科,有卢倜章、方佩华、周荫保等全国著名核医学老专家,学科的医疗水平和学术地位... 更多 简介: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核医学科于1958年建科,是全国首批开展核医学临床工作的单位之一,也是天津市临床核医学的发源地。现为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学科,2003年加入211工程重点学科。经过近50年的建设,现已成为具有国内先进设备和雄厚技术力量的现代化学科,有卢倜章、方佩华、周荫保等全国著名核医学老专家,学科的医疗水平和学术地位在天津市独占鳌头,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 核医学科总面积1400平方米。全科由核医学病房、SPECT检查室、功能检查室及分子甲状腺研究室等部分组成。 核医学科研究方向包括甲状腺疾病的研究、核技术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研究、放射性核素治疗研究三方面。 核医学科自建科以来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甲状腺疾病、放射免疫分析、核内分泌分子水平研究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或先进水平。自86年以来承担并完成国际合作课题3项,国家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27项。发表论文200多篇。主编专著6部,参编专著12部。曾荣获国家级科技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部委级甲级奖2次、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市级二等奖6次、三等奖6次。 核医学科在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始终位于全国先进水平;核素治疗为全国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全国领先水平。SPECT影像诊断工作达处于全国先进水平、部分为全国领先水平。 1998年完成了天津市地区人群食盐加碘及碘营养状况的调查,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年核医学科率先在全国大城市完成了Gravers病的发病情况的流行病学大规模调查工作,摸清了天津地区人群Gravers病患病率(为2.82%,男女比例为1:2.4),探讨了相关因素,特别是碘与Gravers病的关系,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发病机理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研究水平在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研究方面。从60年代核医学在碘缺乏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中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在全国和国际上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核医学科现有职工28人,其中医生14人,护理人员9人,技术人员5人。拥有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 学科发展史 建科初期 1958年在朱宪彝校长的倡议下,医院领导决定卢倜章教授(时任总医院内科主治医师)由内科调出,建立一门新兴的学科,核医学科(当时称原子医学科,随后称同位素科,80年以后全国统一改为核医学科)。医院安排一批政治上可靠,专业能力强,工作勤奋的医生、护理和技术人员到新的学科工作,建立了同位素实验室和131碘治疗甲亢病房,使用国产仪器开始了131碘诊断治疗甲状腺疾病的临床工作。学科的建立标志着天津市核医学事业的开始,与此同时全国一些省市大医院也相继成立了核医学科,开始了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工作。60年代初,除了开展131碘诊断和治疗工作外,开展了32磷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32磷诊断宫颈癌、131碘玫瑰红检查肝脏功能、肾图、32磷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等临床工作,并增添了黑白扫描机,取得了一批成果,在国内期刊发表30余篇论文,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1963年在医学院成立了核医学教研室,卢倜章教授任负责人,开始了核医学的教学工作。 文革时期 文革期间,学科正常的工作受到了严重干扰,科室病房收治一般内科患者。卢倜章教授等同志于1969年9月下放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于1973年返回医院工作。在此期间,方佩华教授、郑妙容教授、屈婉莹教授总结了13年131碘治疗甲亢的临床经验,改革了吸131碘的测定方法,建立了吸131碘正常值,引起全国许多兄弟医院的关注。70年代初期购买了当时先进彩色扫描机,核素显像水平上了一个台阶。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到天津,学科刚刚恢复的部分工作被迫停止,全体职工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1978年经过大家的努力恢复了正常的临床工作。 改革开放时期 十年动乱和唐山大地震严重的干扰了给核医学的发展,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家开始复兴,医院和科室的工作也日渐起色,在全体医务人员的努力下,学科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 在临床上恢复了以甲状腺疾病为主要特色的专科门诊,开展了131碘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32磷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及皮肤病的敷贴治疗。 1977年随着放射免疫技术的发明,甲状腺激素的测定是诊断和治疗甲状腺疾病、深入研究碘缺乏病所必备的方法,卢倜章、方佩华教授等人开始了放免药盒的研制工作,在全国率先建立了T3和rT3的放射免疫检测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开展了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抗体及肿瘤标志物的放免检测工作,在放射免疫研究中核医学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在国家恢复高等教育考试后,及时恢复了核医学教研室工作,承担了医学院学生的核医学讲课和临床见习工作。81年首批获准 收起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