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创建于1957年,经过几代麻醉医师的共同努力,麻醉科由小变大,由弱变强。1996年麻醉科被评为广州市“科技兴医”重点学科;2003年麻醉科被评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点学科。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在市卫生局和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科带头人佘守章教授带领全科同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与时俱...
更多
简介: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创建于1957年,经过几代麻醉医师的共同努力,麻醉科由小变大,由弱变强。1996年麻醉科被评为广州市“科技兴医”重点学科;2003年麻醉科被评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点学科。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在市卫生局和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科带头人佘守章教授带领全科同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科室的人才队伍建设、硬件设施和临床医疗水平不断发展提高,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辉煌的业绩,整体水平在广州和华南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 一、以病人为中心,推动整体临床医疗质量的提高 麻醉科是医院重点学科,科室现有专业医务人员31人 其中主任医师/教授 3人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7人,主治医师11人。麻醉科临床麻醉技术种类和设备齐全,科室配备各种进口高档麻醉机、监测仪器设备50台,Olympus纤维支气管镜2套,靶控输注电脑泵3台、静脉输液泵25台、血液加温输血器和气体加温设备各2套,能满足临床各手术科室各类手术要求。科室尤其以危急重病人、老年病人、心血管手术和器官移植(心、肝、肾)等病人的麻醉处理见长,危重病人的麻醉及抢救成功率较高。科室年手术麻醉及疼痛治疗15000例,1998年成功完成的广东省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2001年起我院开始独立完成肝脏移植手术的临床麻醉和体外循环管理均由麻醉科独立实施,真实地反映了麻醉科的整体临床技术水平。 科室于1990年开展各种疼痛治疗,是全省同行中最早涉足此领域的专业科室之一,经多年的努力,诊疗手段逐步完善,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已在急性疼痛治疗、无痛分娩、无痛人流、无痛胃肠镜以及慢性腰腿痛和颈椎病的治疗等方面形成较强的优势,尤其在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科室是国内最早开展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的单位之一,还在国内率先开展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患者的硬膜外PCA。2001年麻醉科与我国疼痛医学创始人韩济生院士主持的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强强联合成立了疼痛诊疗中心,大大加强了疼痛诊治的力量,不断将国内外的最新科研成果应用于疼痛临床治疗。疼痛诊疗中心门诊现每年治疗各类疼痛病例6000例次,受到广泛好评。在做好疼痛治疗的同时,麻醉科近几年还主办了三期急慢性疼痛诊治新技术讲习班(国家级和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参加学习班的代表来自全国各地,扩大了麻醉科疼痛治疗在国内的影响。 近年来,麻醉科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积极地开展了各种麻醉新技术的应用,包括联合麻醉、腰硬联合阻滞、靶控输注、血液回收、血液稀释、自体血回输、纤支镜困难气道插管、喉罩气道管理(Laryngeal mask airway,LMA)等,大大提高了科室整体临床麻醉水平。为推广临床麻醉新技术,2005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术年会《喉罩置管通气应用和管理》学习班(Workshop)将于9月5日上午在我院举行现场新技术演示及转播 麻醉医生是术中病人生命的守护神,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是保证病人安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以提高病人安全为基本出发点,以主编《临床监测学》为契机,在学科带头人佘守章教授的倡导下,麻醉科临床麻醉监测得到全面制度化、规范化,监护设备、设施和麻醉质控网络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血流动力学监测、肌松监测、气道力学监测、通气功能监测、麻醉深度监测、术中血气、血糖、血液生化监测水平得到全面提高。麻醉手术过程中完善合理的监测为提高临床医疗服务质量,维护病人生命安全提供了科学保障。在麻醉监测新技术中,麻醉科“呼吸力学连续气道监测”及“麻醉深度和镇静程度监测调控”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得到了同行的认可。2005年11月我院麻醉科将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临床监测与安全》学习班以推广各种临床监测新技术,从而使更多患者受益。 麻醉科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为我院手术科室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神经外科手术准入和器官移植手术准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收起